查看原文
其他

清华教授颜宁,被“情感博主”蹭热度了

光明日报 2021-01-26
文|孙小婷
 
今天,清华教授颜宁在个人微博@nyouyou 上在线打假,称微博账号@颜宁 不是她开设运营的,但这个账号却有冒充她误导网友的嫌疑。
 
点开这个大V,认证表述为“情感博主”,目前拥有14万粉丝,前几天还发过代写论文、留学辅导的广告,这让学术严谨的颜宁表示:“实在看不下去了。




新浪微博也在被追问后表示:将查@颜宁 账号的真实性,如涉及虚假冒充,则撤销用户认证。
 
事实上,近年来各种山寨大V层出不穷,上网随手一搜,50元即可认证微博大V的广告十分醒目。大V账号仿佛是一层隐形衣,让人真假难辨。
 
这种情况下,别说是名人、网红、品牌商家了,就连不少普通人也深受其苦。只要具备一定知名度或者粉丝基础,就有可能成为被蹭的对象。
 
比如发了条定位在国外的微博,就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账号,再给好友私信发展代购业务。对嗅觉敏锐的人来说,这些关系网络和自带的“流量”都具备价值。
 


可以说自微博存在以来就打假不断,足见互联网上鱼龙混杂,“冲浪有风险,眼睛要擦亮”。与科学家同名的“情感博主”,能打出代写论文的广告,显然是一种打擦边球、混淆视听、涉嫌违法的行为。
 
但另一方面,此次科学家中招,也侧面说明了如今公众对知识分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。科学家因为名字自带的关注度,逐渐成为一个被网络蹭热点的“网红”,而且这种“网红”越来越多,袁隆平、施一公、颜宁等等,都颇具人气。
 


科学似乎不再是一个悬浮于生活之外的领域,它的“高深莫测”、“不明觉厉”似乎也并不妨碍它开始在大众认知和日常话语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 
伴随着网络的蔓延,越来越多的科普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,象牙塔中的科学家纷纷“出圈”,这一群体有了和公众更广阔的接触面,科学的壁垒也不必然成为认知的壁垒,知识分子反而越来越具备强烈的存在感。
 
同时,网络也给关注科学的人提供了一条观察“学术圈”的另类视角,满足了他们对科学家群体的好奇心和“窥探欲”。微博作为个人社交和自我展示的窗口,正是具备这一“祛魅”的功能,进而颠覆人们的一些“刻板印象”。
 


浏览颜宁的微博可以发现,科学家群体不必然要和严肃、枯燥、古板画等号,人们发现原来学霸也会追星,科学家也聊八卦他们在展现自己从事的高智商、高负荷的工作之余,也流露出一些真性情,展现自己真实生活的多维立体。

一旦神秘感被拨开,这种形象的反差很容易引发网友关注,进而成为被大家热捧的“网红”。


同时,科学家利用互联网平台,吸引公众对科普知识的关注,激发更多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投入,这也是“流量”带来的正面效应。


但对“流量”带来的副作用也决不能姑息放纵。在网络世界中,对那些蹭热度的行为,当及时进行隔绝和防范。

这是对个人品牌的保护,也是让这种流量的热度,真正能从对“人”的关注延伸到对“知识”的关注。


“吃喝玩乐过四年”,大学生说不想这样
开学点名,大型尴尬现场?这个男子天团,是怎么来的?买菜公交车,你见过吗?
AI换脸,一天就凉凉了?


文字:孙小婷
图片:网络朗诵:王茜
责编:王子墨编辑:孙小婷 张雪瑜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